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攻略 > 游戏攻略

二战苏联东线兵力(东线战场苏军阵亡人数多的战役)

发布时间:2023-05-16 20:11:39作者:小编酱

东线战场苏军阵亡人数多的战役

基辅战役。战役持续了两个半月以上,在正面300余公里、纵深约600公里的大片领土上进行。苏联红军损失约70万人,有665000人被俘,德军击毁或缴获884辆坦克,3718门火炮,3500辆车辆,可谓战果辉煌。德军亦损失10万余人。此役为二战苏军阵亡人数多的战役。

二战时,如果德国把在北非和南欧战场的兵力调去东线战场,能够扭转东线的局面吗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德军在北非和南欧一共部署了多少,1941年6月22日,德军在北非战场有1个装甲师和1个摩托化师,在南欧的巴尔干有5个步兵师和2个山地师,也就是说1941年德军在这两个战场一共部署了9个师的兵力,平均一个德国师的总兵力在1.5万人左右,加上其他一些独立单位,这样德军总兵力在14万左右。即便将北非和南欧的全部德军投入东线,也仅仅是增加不到15万的兵力,相当于一个野战集团军的规模,其中步兵占绝大部分,这个集团军的投入可以帮助德军占领格勒或者罗斯托夫,但是却无法夺取莫斯科,而这是德军巴巴罗萨行动中最重要的目标。1942年6月底,德军即将发起“蓝色行动”之际,德军在北非战场有3个装甲师,在巴尔干有5个步兵师和山地师,总计8个德国师,总兵力不会超过10万人,实力和东线的第11集团军差不多,不过由于拥有3个装甲师,具有较强的突击能力,如果加入到东线的“蓝色行动”无疑对德军是大大有利的。这样一支集团军无论放在斯大林格勒还是高加索都会让德军取得决定性的战果,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投入斯大林格勒城内最多只有不到8 万人,后来一直维持在5万人左右,能够得到10 万人的生力军增援,斯大林格勒的争夺战也不会持续那么久。同样在高加索的克莱斯特如果能够得到这样一个野战集团军增援,完全可以拿下格罗尼兹的油田,并向巴库挺进。当然介于德军将原本参加蓝色行动的第11集团军突然调往格勒,即便将北非和南欧的德军调来,也会将他们投入格勒,而不是斯大林格勒,在1942年犯的典型错误就是片面追求大而全,兵力被毫无意义的分散了。1943年德军在北非战场有8个师,在南欧的巴尔干有6个师,包括战斗力较差的2个保安师或训练师,这样总兵力有14个师,这是1943年初的情况,不久北非德军即被盟军歼灭于突尼斯。到8月份随着盟军登陆意大利本土,意大利投降,德军不得不将16个师部署到意大利,加上巴尔干的德军,德军在南欧部署的兵力超过20个师,30万人左右。这是一股非常强大的兵力,如果算上之前被歼灭在突尼斯的8个德国师,德军在1943年先后投入南欧和北非的兵力达到了40万人,这还不包括空军和海军。要知道东线德军在关键性的南翼一系恶劣防御作战中总兵力也不过100万人出头,如果为其加强近40万人的新锐部队,那么东线德军将得到一支强大的战略预备队,足以应付苏军任何方向上的,德军至少不会在1943年出现大规模的战略撤退,大体可以维持住现有防线。综合来看,德军在北非和南欧部署的兵力在1943年之前仅相当于一个集团军的规模,即便为东线德军增加一个集团军也难以取得根本性的胜利,不过有可能避免一些重大的失败。1943年以后德军在南欧部署的兵力就比较多了,北非战场已经丢失就不再算计,兵力规模相当于德军一个小型的集团军群,这样规模的兵力对于东线影响还是非常大的,不过介于1943 年德军已经不可能打败苏联这一事实,为东线增加这这些兵力也只能是保住德军在东线不败,彻底战胜苏军是不可能的。

二战期间德军在东线战场上投入兵力百万,那在西线战场德军投入兵力是多少

德军前后共有1300万人(引自《伟大的卫国战争》苏联)参战,阵亡大约400万人左右。的总规模大约维持在500万人左右。但您所问的东西线各有多少兵力无法回答。德军的习惯是这样的,一支部队在本土或东普鲁士组建完成后,开往东线(1944年前),人员损失惨重,或需要大规模换装则撤回本土或西线待命。因此,1944年前,有大量野战部队被换防到西线休整。1943年后由于盟军接连在西西里,诺曼底大规模登陆,大量原先在东线编制下的部队被调往西线,而部分原先在西线休整的部队被补充到东线。在诺曼底登陆一周后,东西线兵力比大约为9:1.,阿登反击战前夕一度到达6:4,之后又急剧下降为8:2。应该说,从41年对苏战争打响,这种换防和部队调动就没有停止过。

二战德国东西两线各有多少兵力

题主的这种问题,还是要有时间概念的,如果不指定时间很难有准确的答案。我这里仅主要就德国装甲部队的发展部署状况作说明,毕竟德国的战斗力核心就是装甲部队。 二战初期,德国并没有两线作战,装甲部队就是三个装甲师(每个师2个装甲团)。38年先吞并了奥地利之后组建了第4,第5装甲师,吃掉了捷克斯洛伐克组建了第10装甲师,但是到这时候他都没费一兵一卒。为什么装甲师有空缺,因为德国还打着骑兵的名义组建了四个轻装甲师(一个装甲团和一个装甲营)。到39年9月之前,这10个装甲师就是德国陆军的尖刀部队。 1939年9月1日,出动了10个装甲师中的9个进攻波兰,拥有几十万陆军的波兰一个月都没撑到就投降了(我玩《钢铁雄心》打波兰,5天就拿下了)。装甲部队做开路先锋,打开缺口向纵深穿插,将敌人分割包围,随后步兵跟进缩紧包围圈,消灭敌人。闪击战,由此登上战争舞台,名震天下。 进攻丹麦,荷兰,比利时,法国,一直到敦刻尔克差点逼得英法联军跳海,就是这10个装甲师。但法国投降之后,还有进一步作战需要,德国装甲部队又开始了一扩军,从8月到11月,一口气成立了10个装甲师,从第11到第20。组建大体是从前10个装甲师中抽调装甲部队出来,与其他步兵师共同组成新的装甲师。1941年初,又成立了第5轻装师,被用来和第15装甲师一起派往北非支援意大利人,成为“沙漠之狐”隆美尔手下非洲军团的核心力量,这个师到8月份改称为第21装甲师。到1941年6月,开始“巴巴罗萨计划”,东线战场这时候才拉开了序幕,此时,德国陆军主力全部压在了东线,共计550万人,分为三个集群气势汹汹杀向辽阔的苏联。以上21个装甲师(包括第5轻装师)就是德国的全部装甲师,其中除了第15装甲师和第5轻装师在北非以外,其他19个师全部参与了入侵苏联的行动。东线的战争开始后,西线无战事了,留在大西洋沿岸的德军只是基本的占领军,成立了一些装甲部队执行占领区守备任务,分别是1942年2月成立的第25装甲师、1942年9月成立的第26装甲师,但是战斗力,装备都差很多。陷入苏联战场后,德国立刻就发现兵力的不足,于是在1941年9月组建了第22、23装甲师,11月又组建了第24装甲师,这3个装甲师成立不久就被运往东线战场。1942年10月,在苏联战场又组建了第27装甲师,这也是德国国防军按顺序组建的最后一个装甲师。1943年2月以前,德军装甲师的数量一直是增加中,即使有部队被歼灭,基本上也能得到重建。因此,德国国防军装甲部队实力的高峰是1943年2月,一共有27个装甲师,此后就逐渐开始走下坡路。因为装备数量跟不上,再加上一系列的战役造成的损失,导致许多装甲部队被撤编。到1943年底,德国国防军的装甲师只剩下22个。由于国防军表现开始达不到的满意,他开始将资源倾斜到党卫军部队里,1943年,武装党卫队的装甲师部队迎来一次大爆发。1943年2月,武装党卫队组建了自己的首批2个装甲师——第9党卫装甲师和第10党卫装甲师,1943年6月又成立了第12“青年团”党卫装甲师。这一年10月,第1“警卫旗队”、第2“帝国”、第3“骷髅”、第5“维京”党卫装甲掷弹师均改为党卫装甲师。到1943年底,武装党卫队一共有了7个装甲师,这也是武装党卫队的全部装甲师。党卫军装甲部队尤其以第1,2,3师战斗力最为强悍,一直被当做主力中的主力使用,他们确实也不负众望,给苏军造成重大杀伤。当然,个体的战斗力再强,也无法弥补国力上的差距,党卫军的下场也比较惨。1944年初,战局对德国已经不利,许多装甲部队在东线被全歼,现有部队也未能得到完整补充,德军又新成立了2个装甲师,分别是3月底成立的第116装甲师和1月底成立的第130装甲教导师。这时候新的装甲师战斗力已经堪忧了。1943年随着北非战场的失利,美军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不得不重视起西线的防御来,原本一些在西线看海的补充军,二线部队逐步得到了加强。即便如此,西线陆军的实力也没有超过东线的十分之一,毕竟有英吉利海峡这个天然的工事存在。1944年6月,诺曼底,最终的平静终于被打破,几百万盟军源源不断上岸,此时,德国真正进入两线作战的死局,结局已定。9月底,西线德军仅剩49个严重缺编的师了。阿登反击战是最后一次的垂死挣扎,为了能重演一次敦刻尔克的辉煌,德国将很多后勤人员,海空军编入步兵作战部队。还从从东线本来就紧张的兵力中抽调一部分部队,来进行这次战役,导致东线无预备队可用。在很短的时间里,希凑出20个师约25万人的兵力,由莫德尔元帅指挥。右翼是狄特里希指挥的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下辖4个党卫军装甲师(约640辆坦克)、5个步兵师。中路是曼陀菲尔指挥的第五装甲集团军、下辖3个装甲师(约320辆坦克)、4个步兵师,左翼是布兰登堡指挥的第七集团军,下辖4个步兵师,其任务是负责保护第五装甲集团军的侧翼。这次战役初期进行的很顺利,给盟军造成不小的麻烦,但是还是同样的原因——后劲不足,输在了国力上了。因为苏军发起了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德军把准备派往阿登地区的后备兵力6个装甲师调往东线。这次孤注一掷的行动,是德国陆军最后的闪光,从这以后在两线一直就处于被动防守状态了,直到半年后投降。

二战苏联是哪线战场

二战东线战场主要战役一、1941.6.22~7.9 第一次明斯克战役。初期的巴巴罗萨行动并非指一场战役,是前期一系列战役的作战目标,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起侵苏战争的代号,整场作战在1941年6月22日展开。二、1941.7.7-1941.9.26基辅战役德军战略目标:消除苏军中央方面军和西南方向部队对其“中央”集团翼侧的威胁,从而可以有利的攻击莫斯科 。三、1941.7.10~9.10第一次斯摩棱斯克战役 德军战略目标:企图以中央集团军群围歼苏联红军斯摩棱斯克集团,夺取西德维纳河与第聂伯河之间地带,打开通向莫斯科的门户。四、1941.9.9-1944.1.27格勒保卫战役 德军战略目标:在的对苏战略中,最初是以夺取格勒为主要目标,这样即可以取得整个波罗的海的控制权,又可与芬兰会合。此外。瑞典的铁矿沙才能畅通无阻地供应德国。五、1941.10.31~1942.7.4塞瓦斯托波尔战役德军战略目标:攻占塞瓦斯托波尔,消灭苏联黑海舰队海军基地,控制黑海 。六、1941.9.30~1942.1.7莫斯科保卫战 德军战略目标:攻占苏联首都莫斯科所谓的台风行动旨在10天内攻陷莫斯科莫斯科作为苏联首都在政治与军事上具有重大意义。七、1942.1.8~1943.3.22 勒热夫战役苏军战略目标:消灭勒热夫突击部的德国第9集团军。要被搞掉。八、1942.5.12~5.29 第一次哈尔科夫战役关于哈尔科夫系列战役说一句,这里其实严格说来总共有四次战役,这里应为第二次,但第一次苏联基本直接投降了所以忽略,从本次起算第一次 。苏军战略目标:粉碎德军哈尔科夫集团,解放哈尔科夫,为向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发展进攻创造条件。九、1942.6.28~1943.2.2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德军战略目标:1941年,德军占领乌克兰后,斯大林格勒成为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方重要经济区域的唯一交通咽喉,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如果德军占领这一地区,苏联就会失去战争所需要的石油、粮食和重要的工业基础,而德国此时也迫切需要这些资源。所以德军战略目标很明显,即为占领斯大林格勒,切断苏联交通枢纽和工业供应,投入德国国防军和盟军的一切可供使用的力量以最终歼灭苏联红军残存的有生力量,尽可能多地夺取它的最重要的战争经济资源。十、1943.2.2-3.15马不停蹄的哈尔科夫反击战(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进攻阶段苏联的战略目标:粉碎哈尔科夫方向德军“B”集团军群基本兵力,解放哈尔科夫工业区。阶段德军的战略目标:不惜一切代价保证元首的安危重新夺回哈尔科夫的控制权。十一、1943.7.5~8.27库尔斯克坦克大决战十二、1943.8.7~10.2卷土重来的第二次斯摩棱斯克战役。苏军战略目标:收复自从1941年的第一次斯摩棱斯克战役后就一直被德国占领的斯摩棱斯克至布良斯克地区,以筹划接下来解放白俄罗斯 。

收藏

相关资讯

相关游戏

更多 >
  • 热门资讯
  • 最新资讯
  • 下载排行榜
  • 热门排行榜